发布时间:2023-01-06浏览次数:166
中新社广州12月6日电 (记者 王坚)以“超智融合,算启新篇”为主题的2023年超算创新应用大会6日在广州举行。会上,粤港澳超算应用互联网建设启动,中山大学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(下称“广州超算中心”)新一代国产超级计算系统“天河星逸”发布。
据介绍,此次大会旨在探讨超算、智算、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融合发展之路,加速智慧城市、地球科学等领域的创新与突破,分享超算赋能行业应用最新成果和经验,促进超算各应用领域间的交流合作,共同推动超算技术、应用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。
广州超算中心介绍,“天河星逸”系统以应用为中心,在通用CPU计算能力、网络能力、存储能力以及应用服务能力等多方面较“天河二号”超算系统实现倍增,支持高性能计算、AI大模型训练以及大数据分析各类应用模式,将进一步提升广州超算中心的多领域服务能力,切实满足各行业领域的超算应用需求,为前沿科技突破、战略工程建设、产业升级转型提供强劲的高端算力支撑。
会上,广州超算中心联合广东联通、中移互联网、鹏城实验室、广东省公共资源交易联合会、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、澳门中华创新科技发展促进会等14家单位启动粤港澳超算应用互联网建设,为广东省和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高质量算力、算网服务。
中山大学校长高松表示,希望广州超算中心继续瞄准世界科技前沿,主动对接地方产业布局,依托新一代国产超算系统和“天河二号”,与各领域用户深化合作,以算为媒、以智为介,深化多学科深度融合交叉,不断产出重大标志性应用成果。
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弓鸿午表示,广州将继续支持广州超算中心加速探索超级算力转化为生产力,更好服务“数字湾区”建设。(完) 【编辑:田博群】
中新网西宁12月6日电 (记者 孙睿)记者6日从青海省生态环境厅获悉,青海省“天空地一体”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初步建成,为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提供有力生态监测技术支撑。
青海省位于世界屋脊,平均海拔4058米,作为长江、黄河、澜沧江的发源地,青海每年向下游输送600多亿立方米源头活水。青海省南部是长江、黄河、澜沧江发源地,北部横亘青、甘两省“生命之源”祁连山,东北部是中国内陆最大咸水湖青海湖,西部是中国“聚宝盆”柴达木盆地。青海是中国“生态高地”,被誉为“中华水塔”。
图为俯瞰青海湖。(资料图) 赵海梅 摄
青海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监测处副处长罗淑英介绍,生态环境监测作为环境管理的“耳目”、环境预警的“哨兵”,既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,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。青海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按照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要求,加快构建“天空地一体”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,形成了包括环境空气质量、地表水环境质量、地下水环境质量、土壤环境质量、声环境质量、辐射环境质量、农村环境质量、污染源监测及生态环境状况遥感监测等指标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,为科学有效系统保护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,取得积极成效。
依托三江源、青海湖、祁连山等重大生态保护工程,青海省生态环境厅会同青海省自然资源厅、水利、农业农村、林草、气象等部门,在重点区域建成22个综合站点和1454个基础站点构成的地面监测和遥感监测相结合的生态监测网络。在生态监测工作中建立了良好的联动、协作工作机制。通过充分发挥多部门多要素专业监测优势,生态监测综合能力显著增强。
青海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不断完善,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由49个增加到72个,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断面由76个增加到99个,增设地下水监测点27个,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也全面启动。同时加强咸水湖、盐湖水体监测能力建设,研究制定监测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,有效提升咸水湖、盐湖环境监测能力。建成青海省生态环境重点区域遥感监管平台,拓展了对青海省自然保护区、饮用水源地保护区、重要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人类活动遥感监测,实现全省生态环境质量、重点污染源和生态环境状况监测全覆盖。
此外,建成“远距离、大范围、全方位”精确观测的“青海生态之窗”涵盖青海省五大“生态板块”,实现对重要湖库、冰川雪山、草原湿地、河流湖泊和珍稀野生动物的实时观测。“青海生态之窗”观测点位由原来的6个扩建到76个,进一步丰富完善了青海省“天空地一体”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,辅助支撑自然保护区监管和物种多样性监测,服务重点生态功能区监管、重大生态工程评估和生态变化动态监测。
罗淑英表示,通过持续优化生态环境监测站网体系建设,青海省“天空地一体”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初步建成,为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提供有力生态监测技术支撑。(完)